
7月23日9时50分,大暑节气至。此时节酷热多雨、高温高湿,“桑拿天”几乎成为常态。《乙未六月大暑》诗云:“平分天四序,最苦是炎蒸。”意思是一年平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,最难熬的就是暑热蒸腾的大暑。
大暑有三候:一候腐草为萤,二候土润溽暑,三候大雨时行。每到大暑时节,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,细菌容易滋生,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,到了夜晚,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飞来飞去寻找食物。另外土地潮湿,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。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,时常会有大雨落下。
大暑时节正值三伏天中的中伏,《礼记·月令》中言“土润溽暑”,即土壤浸润,空气湿热。大暑时节阳光猛烈,高温潮湿多雨,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,但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,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。大暑前后,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,这大雨使得暑湿减弱,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。
“大者,乃炎热之极也。”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,也是全年最热的节气。大暑节气的平均气温在24节气中最高,平均高温日数最多,极端高温出现次数也最多,是名副其实的“炎热冠军”。

从全国高温酷热分布图可以看出,1991至2020年间,一年中高温最大值出现在大暑期间的区域最大,占到了全国的近三分之一,其次是小暑期间,其他地区的高温最大值零散分布于立秋、小满、夏至和谷雨时节。
气象专家介绍,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,此时地表蓄积和发出的热量达到了一年中的高峰。尤其是南方大部,此时的“湿热交蒸”达到一年中的顶点。在江汉、江南以及华南北部等地,一年中高温极值都出现在大暑节气。此时也是南方各大城市最炎热的时候,武汉、长沙、合肥、南昌、福州等省会级城市破纪录的高温都出现在大暑期间。
除了炎热,大暑时节也常会出现暴雨。北方地区的雨季有“七下八上”之说,意思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一时段,北方将迎来一年中降雨最集中的时期。此时华北、东北等地降雨常常来得急促凶猛,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旱涝急转现象。
“大暑不割禾,一天少一箩。”对于种植双季稻地区的农人来说,一年中最紧张、最艰苦的农忙开始了。他们顶着烈日,开始与时间赛跑,抢收抢种,同时还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,防旱防涝,治理病虫。
自古以来,民间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(伏茶)的习俗;伏茶顾名思义,是三伏天饮的茶,这种由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。此外,还有烧伏香、晒伏姜等习俗。“大暑”是一年中天气最热、湿气最重的时节,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“防暑”和“祛湿”。俗语说“冬补三九,夏补三伏”。暑热蒸腾下,人体脾胃消化功能较弱,饮食应以清淡为主,不宜多吃肥腻、辛辣、煎炸之物。而这个时候,人体出汗较多,水分流失,又需应季补阳,比如吃羊肉、喝羊汤,也可选择鸡、鸭、乳鸽等低脂高蛋白的食材,适量加入莲藕、冬瓜等,配合少许生姜,既补虚又不上火。
大暑养生方法
1、注意降温
大暑时节,外界气温较高,应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暴晒。如果必须在室外的话,则应选择树萌、水亭、凉台附近,这些区域的环境温度相对较低,但也不应过久停留,因为这些地方的水湿之气较重,时间久了,则容易感受湿邪。对于在空调房间工作的人群来说,则需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以免因外冷内热而导致头痛、发热等症状,通常来说室内温度控制在26°C左右即可,必要时可以开除湿功能。
2、注意饮食
阴阳学说认为夏月伏阴在内,饮食不可过寒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暑时节就完全不能吃寒凉的食物了,只是告诫大家寒凉的食物不宜多吃,身体健康的人群,适当食用一些冷饮是可以的。但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,则应格外注意,尽量避免进食,否则很容易导致寒邪损伤脾胃,出现呕吐、腹泻的情况。
西瓜、绿豆汤,乌梅小豆汤等为解渴、消暑的常见食物和汤品,大暑时节可以进食,但尽量避免冰镇。
3、适度运动
大暑时节,应尽量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,以免因汗出较多、体温升高而导致“中暑”等不适症状。夏季运动尽量选择散步、慢跑等较为柔和的项目,同时选择在清晨或傍晚等较为凉爽时进行。
4、睡眠要充足
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消除身体的疲劳。人们在睡眠时,精、气、神皆内守于五脏,人体气血和调。人体的体温、心率、血压皆有所下降,呼吸及内分泌活动明显减少,从而使人体代谢降低,体力恢复的同时,还可以保证醒后精神充沛、有活力。
(综合@央视新闻、南宁晚报、中国天气网、北京日报客户端、央视新闻客户端、天气网)